豆瓣财经网>財經觀點>張思南:發射導彈是朝鮮能和美國有效溝通的唯一方式

張思南:發射導彈是朝鮮能和美國有效溝通的唯一方式

直新聞:朝鮮近期為何在短時間內進行如此密集的導彈試射?

特約評論員 張思南:答案很簡單,因為當前半島局勢對于朝鮮而言,非常險惡,而試射導彈則是朝鮮唯一有效的應對手段。從2021年到2022年,美韓政府的先后換屆同時帶來了兩國對朝政策的改變。2021年4月28日,上任100天的美國總統拜登宣布,為了改變特朗普執政時期美朝之間的談判僵局,他將采取“外交與嚴厲威懾并舉”的“新政策”來應對朝鮮。

就美國政府的話術而言,所謂“嚴厲威懾”,意思就是“軍事威懾”,而所謂“并舉”就是能進行“威懾”就絕不選擇“外交”。如果說奧巴馬時代的對朝政策核心是“戰略忍耐”,特朗普時代的關鍵詞是“大交易”,那么拜登政府的對朝政策,則是回歸一種冷酷的戰略務實,以“極限施壓”的方式來迫使朝鮮做出讓步。

這點在韓國總統尹錫悅身上體現得更為明顯。相較于過去5年文在寅努力在美朝之間扮演某種緩沖,積極推動美韓軍演暫停,以此來尋求半島局勢的改善,尹錫悅上臺之后則是毫不留情地配合美國對朝鮮“極限施壓”。5月,就任伊始,尹錫悅便明確表示,重新考慮對朝“先發制人”甚至是進行“斬首行動”的“Kill Chain(殺傷鏈打擊系統)”;韓國國防部也宣布,將在政府正式文件中恢復使用一系列高度敏感的用語,包括我剛才提到的“殺傷鏈打擊系統”“韓國導彈防御系統”,以及謀求通過彈道導彈對平壤進行打擊的“KMPR(大規模懲罰與報復戰斗能力)”。

為什么說是“重新考慮”和“恢復使用”呢?因為此前文在寅出于南北關系考量,為了不過度刺激朝方,實際上廢除了這些概念。如今這些概念再次被激活,意味著怎樣的對朝政策改變,我想并不難想象。而這種改變落在具體現實中,就是2022年8月,文在寅離任三個月,美韓就迫不及待地正式重啟暫停5年的半島最大規模軍演“乙支自由護盾”;9月,美國里根號航母打擊群也是時隔5年再次抵達釜山,與韓方進行聯合演練;加上同期舉行的美韓海軍陸戰隊聯演,這一系列演習的主題實際上只有一個,那就是模擬“美軍如何快速抵達半島,并協同韓軍對朝鮮發起攻擊”,實戰化性質極強。

回到你的問題,朝鮮為什么要在短時間內進行密集的導彈試射?因為隨著美韓對朝政策的改變和具體軍事對抗措施的逐步展開,半島南北局勢正在接近冰點。所以真正的問題不應該是朝鮮為什么要導彈試射,而是除了導彈試射,朝鮮又能有什么選擇?從日本的譴責、韓國的譴責、美國的譴責,我們看到國際輿論試圖將朝鮮頻繁的導彈試射描繪成——用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格林菲爾德的話來說,“威脅地區和國際社會”的行為。但這是再經典不過的“倒果為因”:朝鮮試射導彈不是“因”,而是“果”,是美韓轉向尖銳的對抗性政策之下,朝鮮必然作出的回應與半島必然出現的結果。

這種回應未必是最理想的,但在美國長期殘酷的制裁下,在朝鮮對外政治經濟文化溝通渠道近乎被完全斷絕后,橫貫長空的導彈也就成為了朝鮮能有效向美國表達自身不屈意志的唯一方式,它表達的不是朝鮮的惡意,而是面對美韓的惡意,朝鮮的不安全感。當然,也有人會說,美國和韓國不是沒有展現過別的可能性。比如拜登多次強調,只要朝鮮放棄核武器,美國就會撤銷制裁;尹錫悅也提出在無核化的基礎上,對朝鮮進行經濟援助的“大膽計劃”。

但我認為,當別人同時向你展示胡蘿卜和大棒時,不應該單獨去看胡蘿卜,然后認為這就是別人釋放出的某種善意,而是要看到胡蘿卜和大棒的統一性,認識到胡蘿卜和大棒之所以一起出現,唯一的目的就是你的最終屈服。

直新聞:尹錫悅為何要配合拜登對朝“極限施壓”,韓國為何要不斷抬升南北對抗風險,僅僅是為了美國火中取栗嗎?

特約評論員 張思南:韓國電影《鐵雨》中提出過這么一個問題: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世界上有兩個地方被人為地一分為二,一個是德國,另一個則是朝鮮半島;德國是戰敗國,分裂是犯下戰爭罪行的懲罰,而朝鮮半島作為日本的殖民地,可以說完全是戰爭的犧牲者,為何最后獲得的不是解放與獨立,而是和德國一樣慘遭分裂的命運?答案在于,朝鮮半島的解放與獨立,是大國博弈的結果。美蘇以北緯38度線為界,劃定了各自的占領區,又在各自的占領區上成立了朝韓兩個國家,這兩個國家又在大國博弈的背景下長期對峙。

與此同時,作為戰敗國被分裂的德國,早在30多年前就已經實現了國家統一,而朝韓,至今似乎仍然遙遙無期。化用魯迅的那句話,朝鮮半島過去一個多世紀的歷史,字縫里滿本都寫著四個字——“大國博弈”:因大國博弈而淪為殖民地,因大國博弈而分裂,因大國博弈而南北對抗。所以當你問到尹錫悅為何要配合拜登對朝鮮“極限施壓”,韓國為何要不斷抬升南北對抗風險,我認為,韓國未必不知道這是不合理的,但韓國在美國的陰影之下,又能有什么選擇?文在寅努力了五年,最終落寞下臺,證明了一點:大氣候決定小天氣,小天氣只能反映大氣候。

作為一個和日本一樣無法掌握軍事完全自主的非正常國家,韓國不過是美國在東北亞大國博弈中的棋子;而半島作為美國離岸平衡的重要支點,這一地位決定了半島局勢越是趨于尖銳對抗,美國在東北亞的話語權就越強。在殘酷的國家政治中,美國不會在意這一切對于韓國而言最后意味著什么,韓國也沒有資格去擔心最后意味著什么。在這一過程中,韓國是犧牲品,朝鮮某種意義上也是犧牲品,因為朝鮮所面臨的壓力是超出朝鮮一國本身的。

美國與其說是在通過韓國向朝鮮施壓,不如說是在向整個東北亞區域施壓,尤其在俄羅斯因烏克蘭危機而短時間內無瑕東顧之際,東北亞面臨著重新洗牌的潛在窗口期,美國必然不會放棄做點什么,更何況這對于美國而言是一本萬利的買賣,最壞的結果不過是半島化為火海,而美國只要撤出就可以了,就像美國當年撤離阿富汗那樣。以尹錫悅為代表的韓國保守勢力看不到這一點嗎?如果朝鮮民族能從自己的歷史中汲取什么教訓的話,我想莫過于大國博弈所帶來的的苦難,只要繼續卷入大國博弈,朝鮮半島的分裂就難以解決,苦難就不會有盡頭。

但遺憾的是,與其正視并反思這種苦難,韓國社會似乎表現出了一種順從性,順從這種苦難所留下的思維鋼印。面對一個域內強國的崛起,韓國下意識地尋求域外強國的庇護,即便這意味著韓國將直接卷入兩個強國的沖突與對抗之中。正如同尹錫悅上臺之后表示,自己將依托與美國的同盟來塑造韓國的對外關系。悲哀的是,也許韓國社會都不會覺得這有什么問題,因為這就是韓國在過去一個多世紀里的野蠻國際秩序中所學到的,在大國的殘酷博弈中,小國往往沒有選擇。

作者丨張思南,直新聞主筆,深圳衛視《直播港澳臺》特約評論員

本文轉自:直新聞


友情提示:
1、本網站內容和圖片僅為個人學習、研究公益之用,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馬上處理。
2、本網站所刊載的所有信息僅供參考,不用做交易和服務的根據,且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