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财经网>外匯資訊>氣候金融科技的興起

氣候金融科技的興起

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最易受到全球變暖影響,而本身又是導致全球變暖的重要因素。因此,對本地區而言,氣候危機是最具決定意義的挑戰。

但,未來并非一片黯淡。在氣候金融科技的推動下,金融服務業正積極籌劃,在因應挑戰的同時抓住機遇向更可持續的經濟模式轉變。

氣候金融科技指金融業和數字技術共同發力應對氣候變化。它在利用數字化轉型和調整金融部門方面大有可為,能夠造福人類和整個地球。通過減緩氣候變化風險,氣候金融科技可釋放氣候融資的潛力,助力實現《巴黎協定》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提高氣候變化適應能力的目標,為氣候行動提供支持。

受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政府舉措帶動,氣候金融科技正涌現出多種業務模式。通過應用數字技術和金融產品創新,可將銀行、保險公司、非銀行金融機構、初創企業、大型科技公司、技術提供商、監管機構和消費者聯系在一起,有利于攻克氣候融資挑戰。

氣候金融科技已在一些重要領域初見成效,包括:

氣候風險評估:軟件即服務(SaaS)云平臺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和傳感器并輔以遙感技術,正幫助金融機構進行地理空間映射,以根據特定的氣候風險有針對性地發放貸款。除加強和透明地披露監管機構和投資者面臨的金融風險外,這些技術也有助于用戶在監測貸款組合方面做出知情決定。此外,還可以使所提供的“綠色”金融市場產品更具可比性,加深借款人對供應鏈各環節風險及風險集中點的認識。

除衛星和云、公共數據庫等偏傳統的技術外,保險公司還在投資研發最新的機器人和無人機技術,以填補農業、建筑和財產邊界檢查數據的“空白”。洪水、海平面上升、毀林和山火等風險因素可自動納入最新的氣候模型及附帶的項目和投資風險分析,從而對風險資本配置及其成本產生影響。這些數據可提高保險公司的承保能力,協助開發參數化保險產品,估定損失和損害,并加快保險理賠速度。

資金調配:利用大數據處理、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操作,并通過相應平臺確保促進上述三大技術的融合發展,可對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進行全面分析,從而改進環境、社會和治理領域的盡職調查與剖析研究。其凈效應將為企業注入長期確定性并帶來透明的估值,為金融機構及其他投資者提供更有利的定價。

采用金融科技解決方案推進貸款和稅收激勵結構的數字化,簡化了氣候投資的債務融資交易結構搭建,例如可通過個人對個人(P2P)借款獲得資金。

投身該領域創新的銀行正利用人工智能和替代數據設計生態友好型貸款模式,并發行綠色債券。區塊鏈平臺正逐漸廣泛應用于透明、無中介的綠色貸款發行。

“新銀行”亦稱為挑戰者銀行,借助純數字模式提供傳統實體銀行提供的部分或大部分服務。新銀行已開發出合乎道德、透明簡單且具有積極環境影響的產品,如購物脫碳追蹤、購買物品自動碳抵消、植樹信用卡等。

由此釋放的漣漪效應是,資金開始流向可持續投資,投資從煤炭轉向可再生能源,并為向低碳經濟的公正轉型提供資金。此外,還有助于管理因氣候變化導致的財政和金融風險,包括資源枯竭、環境退化、物理危險和社會問題等。

碳信用和碳抵消:目前,碳追蹤金融科技提供商能使企業了解自身交易的碳影響。而碳抵消提供商則幫助企業對其碳排放進行補償。碳排放量的核算依據是日常支付交易,使用開放銀行業務追蹤軟件追蹤記錄這些交易產生的碳足跡。企業要按產品和交易的碳排放成本支付一筆費用,從而抵消補償本企業的碳排放。這筆費用將再投資于碳抵消項目,以平衡排放、達到凈零。

金融機構正采用“機器人投資顧問”和人工智能驅動的軟件優化投資組合管理,克服碳核算欠缺透明度的難題。不僅如此,氣候金融科技提供更多的激勵手段和渠道,鼓勵和便利具有氣候意識的利益相關方參與。

強化遵守的監管科技:在監管科技解決方案的助力下,金融機構可擴大監管報告范圍,加入與氣候相關的披露信息,從而更好地衡量和評估氣候風險政策規章的影響。此外,監管機構可利用統計工具創建的假設數據集,生成特定氣候情景,模擬改進壓力測試,以達到加強氣候風險管控和治理的目的。

氣候金融科技領域層出不窮的顛覆性創新令人耳目一新。在綠色轉型的征程上,有了這些解決方案,金融機構和消費者如虎添翼,能夠更好地管控風險,確保提高效率,并在支出、儲蓄和投資等方面做出知情選擇。

本文系未央網專欄作者:小未 發表,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站觀點,未經許可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友情提示:
1、本網站內容和圖片僅為個人學習、研究公益之用,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馬上處理。
2、本網站所刊載的所有信息僅供參考,不用做交易和服務的根據,且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相关内容